他 10 多年服务逾 15 国家,为何放下联合国之旅?

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联合国这个 “高大上” 的国际组织,但许多人都不知道它如何运作、里面的人在干什么。

许多国人前往外国工作,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体验,而来自柔佛的他,却偏偏选择加入联合国到第三世界国家服务,足迹遍布了超过 15 个国家。

在海外生活 10 多年后,他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祖国,希望凭偕自身经验与专业,透过食品科技来解决世界粮食危机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
他,就是马来西亚综合谷粮饮料品牌晨旭之美(GoodMorning Global) 总执行长兼总财务长章芳俊博士。

出生于 1980 年,章芳俊自小在柔佛居銮长大,中学在独中就读,后来远赴澳洲留学获得银行与金融博士学位,考博前也曾到中国北京大学进修。

毕业后,他从事的第 1 份工作是在投资银行上班,主要工作是为公司争取最大化利益,他在这里见识到了残酷的资本世界,这让他不禁思考是否有个平台可让他为世界作出贡献。

2004  年,怡逢当时印尼发生海啸,于是他将履历发给联合国难民营,顺利获得录取后便只身前往维也纳奥地利,从此展开了他的联合国之旅。

他曾担任联台国工业政策与经济统筹精算顾问,常驻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(UNIDO)总部:他大部分时间身处非洲、中亚国家、东南亚、印尼群岛和南美洲,以协助他们发展工业政策。

婆婆离世最大遗憾
随后,他前往西亚阿曼,协助该国政府落实国家、经济与工业政策,以及推进策略改革,阿曼也是他回来大马前的最后一站。

在联合国服务的经历,让他亲眼见证了报道中营养不良的小孩,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,坚定了他推动食品科技以带来可负担营养的使命。

询及为何选择回国时,今年 34 岁的章芳俊接受《中国报》专访时说,首先是因为家人,阿曼的生活环境很艰巨,家人曾考志过去居佳,却无法适应当地文化和气候。

不过,来不及与婆婆好好道别,却是他此生最大遗憾。

他说,自己过去多年在海外工作,身负为工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任,帮助了很多人,但当婆婆病重、他从海外赶回国时已是葬礼,让他开始恩考什么是最重要的。

〝第 2 个原因,大马是我的祖国,我的使命是让世界变得更好,那为间为何不能在大马实现呢?”

于是,他在 2022 年回来大马,拥有革命家精神的他原本想加人学术界当大学教授,希望能号召更多年轻人并播下使命的种子。

但在机缘巧合下,他认识了晨旭之美创办人,从中了解到该公司的理念是把健康带给社会,与他的使命相符,千是他决定转向私人界,直接把方案带给世界,以另一种形式夹现结束极端贫夯和饥饿的理想。

国家大方向明确方能留才
我国人力资源部透过大马人才机构(Talent  Corp),努力采取多项举措吸引我国人才回国发展,其中一位响应国家号召的就是章芳俊。

由于工作性质,他经常有机会与各国官员接触;有一天,他透过大马官员了解到这项政府计划的资讯。

他说,整个过程花了近 3 年,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数周至几个月,他坦言审批过程有待加速;而且了解这项计划的人不多曝光率仍有提升空间。

“人才机构也可以主动出击与身居海外的大马人才联系,提供大马职缺相关资讯,协助人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回流我国。

他认为,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经济发展导向不明确,只有当马来西亚人才看到未来发展潜力,才会愿意待在国内,若政府一直转换大方向,人才就很难规划职涯发展。
他续称,马来西亚人才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来发挥,如政府机构、私人企业等,因此大马人才机构就扮演着匹配的重要角色,这包括推广国内企业的空缺、协助将身处海外的伴侣移居回马等政策必须到位。

回国不能只看汇率
询及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时,章芳俊并不认同,坦言大马货币汇率虽不比美元和新元等,但相较之下,我国生活成本不算太高。

他说,虽然很多马来西亚人回国后不一定会找到匹配的工作机会,但一个人的价值是取决于你解决的问题,因此回国后必须要创造价值。

「如果你有世界级的解决方案和价值,金钱自然会来;若只是看货币、以时间换金钱,很多海外人士都回不来了。

随萻我国落实“昌明大马”(Malaysia MADANI) 理念,他这次回国后发现,国家大方向更加明确了,我国社会也正出现改革氛围。

他说,当一个人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的时候,也要问你自己又为国家做些什么?若希望国家能改变,那为什么不是你、为什么不是现在?

光环背后挑战更多
在联合国工作的官员似乎自带 “光环”,受过良好教育、有海外留学经验、能够接受多元文化价值观,也具有国际视野;而光环的背后是辛劳的工作、是棘手的问题。

章芳俊娓娓道来在海外的两大艰难时刻,一是在非洲,二是在西亚。

众所周知,非洲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,他初到非洲工作时花了一段日子才适应当地的文化与风俗,泻肚子、食物中毒等少不了。

再者,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他身在西亚,当时他有2个选择,即返回大马或留下继续协助落实改革,而他选择了后者。

由于政府在疫倩期间关闭所有机场,所以他一待就是3 年,期间从末回国:由于当时有效疫苗尚未面世,他前前后后共打了10 多支疫苗,当时并没有外援,就算生病了也只能凭着自身免疫力咬紧牙关熬过去。

疫情期间他身处前线,需要拟定和协助落实工业园封锁政策,经常需要在生命与生活 (living vs alive)之间中做选择。

〝这一路以来,支撑我走下去的是使命感。我相信人不能永远活着,活着的日子是有限的。人在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会反思当下的感觉,只有福报和感觉可以带走,其他东西都是身外物。”

结语:别再为别人做嫁衣
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,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动力,可惜的是大马人才济济,但非为所用。

人才外流在大马已是老生常谈,许多优秀人才到外国工作,不少在国外大放异彩的人才,都表示我国发展滞缓、缺乏发展机会,以及对“后门”文化感到失望,才选择继续在海外工作。

人力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,新加坡拥有最多的大马籍工人,人数接近 100万,紧接着是澳洲、美国、英国和加拿大,而这些大马人大部分都是在专业领域服务,比如石油和天然气、电力、金融服务和销售行业等。

除了机遇,再来就是大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必须正视和应对 “收入陷阱”的挑战。

马来西亚生产力机构(MPC)生产力部人才培训组主任慕扎法此前披露,我国已陷入“收入陷阱”多年,上世纪 1980 至 90  年代工程师起步薪资为1600 令吉,到了今年在布城工作的工程师,起薪仅略增至 1800 令吉。

尽管如此,还是有不少人因着不同原因而选择回来大马;问题是对于这些人,大马是否有足够机会、平台与支持,帮助他们回国呢?

由此可见,完善大马的人才循环是当务之急,好让获得海外经验的人重新投入我国职场。

但愿我国能尽早解决解决人才流失问题,走出“为别人做嫁衣” 的窘境,才有望 2025 年成为高收入国家。

2023 年 10 月 25 日 – 中国报报导